联系方式
  • 电话:020-87614665
  • 邮箱:739696538@QQ.COM
  • 传真:
  • 地址:天河专卖店:广州市天河东路215号101铺
    番禺专卖店:广州祈福新村五羊茶城A101号
    海珠专卖店:广州市南洲北路22号首层
    免费客服:400-888-2308
    电 话:020-87614665
    传 真:020-87657650
森林冬虫草珍稀虫草多糖研究

        虫草多糖由于其抗肿瘤作用、抗辐射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,对人和动物无毒无害,对治疗肿瘤和感染所引起的免疫抑制有巨大的价值贡献。但迄今为止,所发现的虫草多糖多为胞内多糖,即是胞外多糖也是水不溶性的,增大了人体吸收的难度。因此,寻找生产免疫活性的水溶性胞外多糖的虫草新种,探讨生产虫草多糖和菌丝体的最佳条件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。本文对川藏森林冬虫夏草所含虫草多糖(CDP)的免疫调节作用,组成及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。

        研究结果表明:森林冬虫夏草所含虫草多糖CDP为水溶性胞外多糖,不像其它人工培植虫草胞外多糖不溶于水而致人体难以吸收。草原冬虫夏草含有两种虫草胞内多糖CT-4NCS-1,其产率分别为0.08%0.77%。而森林冬虫夏草的水溶性虫草多糖CDP粗糖产量为16.75g/l,纯多糖产量也较高可达13.5g/l,明显高于上述几种多糖。实验中还论证了森林冬虫夏草所含虫草多糖CDP的具有免疫作用。

        首次发现森林冬虫夏草含有虫草类中稀见的脂溶性抗生素。因此脂溶性抗生素和CDP可望得到综合利用。

       森林冬虫夏草的服用安全性也得到论证。

下面为实验过程和方法:

1】材料和方法

1.1菌种提取自川藏森林野生冬虫夏草。

1.2 培养基

1.2.1沙氏培养液(Sabourauds Broth:葡萄糖40g,蛋白胨10g,水1000ml

1.2.2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(PDA:取去皮马铃薯200g,切成小块,加水1L,煮30分钟,纱布过滤,滤液中加葡萄糖20g,最终体积至1000ml

1.2.3察氏培养液(CZ:蔗糖30gNaNO33gK2HPO41gMgSO4.7 H2O0.5gKCl0.5gFeSO0.01g,蒸馏水1000ml

1.2.4AM培养液:可溶性淀粉20g,葡萄糖20g,棉子粉4g,蛋白胨4g,土豆粉4gMgSO4.7 H2O0.4gCaCO34g,蒸馏水1000mlpH6.0

1.2.5黄豆粉葡萄糖培养液(SGM):葡萄糖30g,黄豆粉5g,酵母膏2gK2HPO41gMgSO4.7 H2O0.5g,蒸馏水1000ml

1.2.6完全培养液(CM:葡萄糖40g,蛋白胨10g,酵母膏5g,蒸馏水1000ml

1.3方法

1.3.1淋巴细胞转化实验:参阅林学颜(1980)方法。

1.3.2菌丝产量测定:按俞大绂等(1985)方法。

1.3.3多糖的提取:参阅李兆兰(1987)方法。

1.3.4粗多糖重量的测定:取烘干恒重的粗多糖粉末放在电光分析天平上称重。

1.3.5粗多糖纯度的测定:采用蒽酮硫酸法。具体操作参阅张惟杰(1987)的方法。

1.3.6纸层析:用新华1滤纸(24×10cm),乙酸乙酯-吡啶-水(10:4:3)为展开剂(吴梧桐等,1984)。显色剂为苯胺-磷酸试剂,4g二苯胺,4ml苯胺及20ml85%磷酸溶于20ml丙酮(张惟杰1987)标注品与样品含量均为10mg/ml左右。

1.3.7培养方法

静置培养:25℃恒温培养24天。200ml三角瓶100ml培养液,接种量5ml100ml三角瓶装20ml培养液,接种量0.5ml

振荡培养:24~26℃,振床转速100~110r/min200ml三角瓶装去100ml,接种量5ml4个重复。与多糖有关的实验中,7~8个重复,多糖是7~8瓶所含的多糖之和,折合成每升培养液所产生多糖的量。生物量取4个最接近的数值平均值。

数据处理:仪器为CASIOfx-3600p函数计算器。采用LSR法。

2】实验结果

2.1森林冬虫夏草水溶性胞外多糖(CDP)对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

       本试验所用森林冬虫夏草水溶性胞外多糖(CDP)粗品用SGM培养液生产,纯度为80%CDP转化率比对照增加16.2倍,说明CDP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作用,但与PHA合用无协同作用。该种情况在用银耳子实体多糖(TF)所做的淋巴细胞转化实验中也出现,说明不是偶然现象。

2.2森林冬虫夏草水溶性胞外多糖(CDP)的分离纯化及组成单糖的鉴定。

      取森林冬虫夏草水溶性胞外多糖(CDP)粗品干粉3g,溶于30ml热水中,离心除去不溶物,用Sevag方法除蛋白,干燥备用。取0.1g脱蛋白多糖,经Sephadex G-200柱(2×60cm)分离,洗脱液为0.1M NaCl,流速为0.25ml/min,分管收集,每管3ml,蒽酮法检测。洗脱曲线见图1,由此图可知仅有一个峰,说明CDP只有一个组分,利用分子排阻法推测其分子量200,000左右。

        合并含糖量高的洗脱液25ml透析至无Cl-为止,然后用PEG6000浓缩至1ml,加入5ml2N硫酸,封安瓿80℃水解24小时,取出用BaCO3中和,过滤除去BaSO 4沉淀,即得多糖的水解产物。点样进行纸层析,结果见图2。从左至右以此为山梨糖、鼠李糖、木糖、半乳糖、葡萄糖、CDP水解液,其Rf值分别为0.290.540.410.20.230.23,说明CDP水解产物为葡萄糖组成,CDP为一种葡萄聚糖分子。

森林冬虫夏草水溶性胞外多糖(CDP)对全血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

2.3温度对森林冬虫夏草菌种生长的影响

       不同温度对虫草菌丝产量的影响很大。森林冬虫夏草菌株生长的最是温度范围为25~29℃。当温度上升到37℃时,未测出菌丝干重,经镜检分生孢子没萌发,此温度为菌丝生长的极限温度。

2.4培养基对虫草的菌丝产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

        不同培养基处理对菌丝产量和胞外多糖产量影响很大。由图5可知,菌丝产量最高的培养基为SGM,达到1.24/100ml。其次为CM,是最高产量的80%AMSab相差不大,产量最低的为PDACZ培养基。

        由图6可知,多糖产量最高的培养基也是SGM,纯多糖产量可达13.54g/l(粗多糖产量为6.75g/l)。其次为CM,只是最高产量的14%,其后以此为AMSabPDACZCZ几乎不产多糖,只有0.03g/l是最高产量的0.2%。由此可见,最有利菌丝和多糖生产的培养基为SGM

3】分析和讨论

        淋巴细胞转换试验表明森林冬虫夏草水溶性胞外多糖(CDP)有促进淋巴细胞转换作用,说明CDP具有免疫调节作用。而且CDP为水溶性胞外多糖,不像其它虫草胞外多糖不溶于水而增加了人体吸收的难度。草原冬虫夏草含有两种虫草胞内多糖CT-4N(Kino,et al1986)CS-1(Miyazaki,et al,1977),其产率为别为0.08%0.77%,即是研究较多的裂褶菌多糖,胞外粗多糖产量只有5.37g/l,纯多糖产量只有2.15g/l(李兆兰,1987)。而森林冬虫夏草的水溶性虫草多糖CDP粗糖产量为16.75g/l,纯多糖产量也较高可达13.5g/l,明显高于上述几种多糖。菌丝产量也较高达到1.24g/100ml

        此外,森林冬虫夏草含有首次在虫草无性型中所发现的脂溶性抗生素。因此脂溶性抗生素和CDP可望得到综合利用。

        森林冬虫夏草菌种在37℃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,菌丝不能生长。人的正常体温为36.5~37.5℃,各种家畜、家禽的温度更高,森林冬虫草菌种不可能在此温度下生长。因此,森林冬虫夏草服用对人、家畜、家禽是安全的。

参考文献

焦彦朝等。虫草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概况。贵州农业科学,1990,(3:53~58

李兆兰。裂褶菌深层培养及多糖测定。真菌学报,1987,63170~177

梁宗琦,刘爱英等。虫草一新种及其绿僵菌无性型。真菌学报,1991,103):172~180

林学颜编,免疫学基础。福州,福建科技出版社,1980:184~187

吴梧桐等。银耳孢子多糖TF-ATF-BTF-C的分离、纯化及组成单糖的鉴定。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学报,1984,164):393~398

俞大绂,李季伦编。微生物学(第二版)。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85682~690

张惟杰主编。复合多糖生化研究技术。上海:上海科技出版社,1987:1~21

Kino T et al. A minor protein-containing galactomannan from a sodium carbonate extract of Cordyceps sinensis, Carbonhydr Res,1986,155:189~197

Miyazaki J et al .studies on fungal polysaccharides.X X Galactomann of Cordyceps sinensis Chem pharm Bull,1977,25(12):3324~3328

10 Toshihiro O et al. Structure of a galactosaminoglycan from C , ophioglossoides. Carbonbydr Res,1984,134(2):275~282·

11 Yamada H et al. Structure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an ajki-soluble polysaccharide from C. ophioglossoides. Carbonbydr Res,1984,125(1)107~116